一、指数型基金的定投逻辑
确实如这位朋友所言,指数基金的定投逻辑清晰简单,其背后的逻辑实际是两个:
一是资本市场的长期走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展现,也就是如果我们认可国运短期会有波折,但长期螺旋向上,资本市场就应该同样的可画出一条斜向右上方的曲线。
二是指数及完全拟合指数的指数基金能够充分代表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不会出现漂移或遗落的可能。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知识越来越广,智慧越来越高,不断发展、前进。
我们说,这是用定投的方式投资指数型基金赚钱的两个前提条件,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则指数基金定投赚钱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失效,比如有人会说第一个前提条件,在目前历史时点,可能就是一道分水岭,中国会不会掉入日本90年代开始的失去的二十年呢?如果会,国运就此走下坡路,定投指数岂不也是越投越亏,人的一辈子有多少个20年可以拿来试验呢?
第二个前提条件则是,你假设投资的指数能否充分代表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如果不能呢?比如如果我们投申万二级行业的畜牧养殖行业的指数,最终的结果也不会非常理想。
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两个前提条件的呢
关于国运的话题,其实理想分析的文章和数据已经非常之多了,每次遇到内忧外患之时,总会有更加悲观的观点甚嚣尘上,这里我们不想摆太多的数据和逻辑,我们只想做一个假设,如果真的如悲观者所言,中国国运至少要停滞20年,甚至走下坡路,那么我们这一代中青年人,身在其中,不管是工作,抑或是投资其实都无法独善其身,其结果都不会太好,这与你是否每月定投几百,几千,几万元来说,没有本质性的影响了。
虽然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力量都是非常有限的,但群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乐观主义者的,所以,关于国运,我们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悲观者吵赢了架,而乐观者赚到了钱。
而关于指数代表性的问题,无疑这个答案也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需要选出有代表性的指数,这类指数最好就是宽基指数,也就是覆盖面足够宽的代表性指数,比如覆盖了沪深两市市值前300大公司的沪深300指数,它代表了中国的核心资产,这是当下及未来的QFII资金入市更多会配置的资产,另外比如覆盖了沪深两市市值从第301到800位的中证500指数,它代表了中国最具成长性的资产,这里面的大部分公司都是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资产。
理解了这两类指数的配置逻辑后,后续可以在此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良选择的指数,比如沪深300进一步调整为上证50指数,或者是上证(中证)红利指数等,中证500指数进一步调整为中证500增强指数或某些行业指数型基金等等。
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指数型基金选择的三大原则
因为定投常常伴随长期性,长期性的背后,几个数据背后代表的意义就格外重要,又因为指数基金这几个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所以我们将其称为指数型基金选择的三大原则:
1
产品费率——选择综合费率更低的产品
如果两只产品的收益差长期都在1%以上,比如一个可以实现10%的年化,另一个可以实现11%的年化,那么10年下来,两只产品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差距是多少呢?答案是24%,如果把这个时间拉长到一个投资者可能长达30年(甚至更长)的投资生涯呢?答案是相差545%,甚至更多。
我们先不说定投指数型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能不能达到10%(低位定投,长期投资和适时终止,这个收益是不难达到的),只说收益从这里的10%到11%的这1个点的提升,到底难不难呢?答案是很简单,只需要选择在管理费+申购赎回费+托管费方面显著低于同业水平的基金产品即可。有同样投沪深300和中证500,但综合费率比同业低1%甚至以上的产品吗?答案是确实有。
比如xx沪深300ETF联接C款和中证500ETF联接C款,全年所有费率加一起(管理费+申购赎回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共0.8%,而常规的任意一款沪深300指数或中证500指数基金的所有费率加在一起最高则达到了2.6%,持有期超过一年的所有费率加在一起也达到了2.35%,远超上面的0.8%,所以对于同样是投资同一指数的基金而言,省到就是赚到,长期以来对于客户来说,两款产品之间的差距就是巨大的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银行及券商的朋友更加焦虑了,我们机构常年申购基金手续费都是不打折的,我们赚取的中收也多半是来自手续费和基金公司的尾佣分成,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平衡为客户省钱与机构赚钱之间的“矛盾”呢,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和一些互联网三方平台PK上?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是有答案的:
答案
第一
我们提供的理财咨询服务按照正常的逻辑是应该收基础咨询费的,不打折的手续费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向客户收取咨询费的模式,其实是合理的,目前试点的基金投顾业务正在打通直接收取客户咨询费的通路,按照海外基金投顾的发展模式,在大发展的阶段就会慢慢取代手续费,甚至会倒逼基金公司降低管理费,如此会让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权、责、利更加明晰。
第二
公募基金做为标准化的投资,收取的手续费其实相差不大,我们推荐的依据主要还是产品的业绩和契合度,所以也不存在所谓的需要平衡利益和负罪感的问题。但像前面提到的,指数基金的定投推荐,因为定投可能只是你敲开客户的一款试吃品种及和客户发生黏性的工具,所以恰恰站在客户角度给客户推荐费率更省的产品会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赖,而在与客户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推荐其他的主动管理型产品,因为基本不存在费率的差异,这时就是发挥自己的专业适时推荐,赚取自己该赚取的费用的时候了。
第三
虽然本部分我们提到了对客户而言,省到手续费就是赚到的逻辑,但是影响客户投资收益的第一要素不是其它的,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资产配置,它不是亏损后给予客户的“以时间换空间”的借口,更不是让理财经理“每个产品都推销一点”的利器,它是第一道安全阀,也是让客户赚取稳稳收益的免费午餐,从理念到实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让客户心甘情愿的为我们的服务和专业付费。这也是我们提供的服务与互联网平台的最大区别。
2
波动性——选择整体波动率更低的组合进行定投
有这样一套测试题,同样是10年,一个产品每年都可以获得稳稳的10%的收益率,而另一个则是一年涨30%,一年跌10%,这样平均收益率两种产品都是年化10%,到最后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绝对收益呢?
通过计算之后,我们发现是前者,也就是波动性更低的那一个,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长期投资中降低波动性对于最终收益是有积极正向的影响的,这个结论其实是非常反常规的。因为我们平时长说的,定投标的的选择一定是选择波动性更大的,这样在相同频率的扣款过程中,才能去平滑成本,获得更多的筹码,在市场上涨时才能赚取更高的收益。
这里的逻辑和上面得到的结论是否矛盾呢?答案是不矛盾。在单一产品选择上,我们依然推荐大家选择波动性更大的标的,如果不知道如何选择,就选择宽基指数定投即可,但因为投资单一品种,很可能出现收益上蹿下跳的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定投两只相关性较低的不同指数,比如同时定投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让组合的波动性降低。
3
年化收益率与复合年化收益率——不要看年化,而是看复合年化
同样的,有一个产品呈现一年上涨100%,隔年下跌50%,如此反复了十年,最终它的年化收益率和复合年化收益率分别是多少呢?答案其实一个是25%,一个却是0。这里的年化收益率其实是算术平均的概念,而复合年化呢,则是几何平均的概念。显然,复合年化是更符合我们真实的投资收益情况。
其实当我们看到某某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时,多半它说的是复合的概念,只是说的不够严谨,严谨一些说法就是某某指数成立以来的复合年化收益率。但当我们看到某些基金甚至某些公司在宣传时,就要注意了,如果说的是年化收益率而不是复合年化,多半其指的就是算术平均的概念,这个的参考性就变的比较弱。
其实这一条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指数基金,它同样适用于主动管理型产品,是然我们擦亮眼睛,探明数据背后的真相的。
最后多补充一点,就是上面一直提到的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大概是个什么水平呢?沪深300指数,是从2004年的12月31日开始计算的,起点是1000点。根据wind数据,如果算上股息,到十一前收盘(2018年9月28日,下同),13年零9个月的时间,沪深300指数总涨幅为343.81%,复合年化收益率为10.96%,因为目前沪深300指数的点位处于一个不算高的位置,通过计算不同时期沪深300指数的长期复合年化收益率大约在11%至13%之间。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算出中证500指数的长期复合年化收益率大约在12%-23%之间,而目前中证500指数处于历史估值较低的区间当中,是非常适合定投的。
三、 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选择标准
其实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目前来看,并没有普适性的标准能够全面而科学的解决这一问题,顶级高校的金融教授将其做为核心研究的课题,各大江湖门派自创绝学,潜心研究自己的不二法门,但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的都是在用量化的模型,过往的数据来预测由主观色彩极其浓郁的个人管理的基金的未来表现。
这里面永远无法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个人情绪与人性的影响,或正向或负向,无法消除,或许能依靠长期的投资经历来减少,但也不一定,比如你买了一个即将“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可能他已无心把这只产品管好,但因为信息不对称,你是完全无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挂羊头,卖狗肉。在业内有太多只是挂名,实际操刀人不是该基金经理的情况,也有很多明明是该基金经理,但因为静默期还没过等原因,没有挂名的产品。
何为“4433”法则?
【4】最近1年收益率排名在同类型基金的前四分之一;
【4】最近2年、3年、5年及今年以来收益率排名均在同类;
【3】最近6个月收益率排名在同类型基金的前三分之一;
【3】最近3个月收益率排名在同类型基金的前三分之一。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实很难。所以,我们说常规的看基金业绩的方法是“4433”原则。
但是“4433”原则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4433”原则的短、中、长期业绩回溯,都是站在当前(使用该原则的那一天)往前看,这里面就存在了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不管是中期还是长期业绩,都包含了什么?都包含了近期(从现在开始看,往前一段时间)的业绩表现对所有业绩的影响,其实质是过渡放大了近期业绩在过往业绩中的占比。
所以,看过往业绩,判断产品是否优秀,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每一个完整年度的业绩,这一点在很多平台(晨星、天天基金网)都可以直接查询,看每一个完整的独立年度就避免了上面提到的被包含的影响。
当然看历史业绩的同时,顺便看看风险的情况也是有必要的;比如看一下最大回撤、夏普比率等,如果这些都不考量,可能选出来的基金波动性会非常大,上蹿下跳,让你有胆买没胆一直拿着,最终高收益也就可能与你绝缘。
除了上面提到的看收益和风险的指标之外,选择晨星中国的中长期评分,各类基金及基金公司权益基金业绩排行榜的榜单之外,更多的你还需要在上面标准筛选出来的产品之上,做一些差异化的事情。
客观的标准网上已经有很多了,之前巴蜀养基场的授课中也有相关的内容,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这里我们主要想说三点较为主观但根据经验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下面三点的重要程度从1-3依次递增。
(一)
看该基金半年报和年报公布的基金交易费用,判断该基金持仓个股是否频繁更换,进行所谓的“高频”交易;因为目前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交易佣金普遍还在万八的水平,是显著高于个人投资者的,如果该基金换仓较为频繁,整体交易费用显著高于其他产品,再看它的实际业绩是否也是显著高于其他产品,如果不是,则说明该产品主动操作上有一些其它原因导致了它的频繁换仓,可能是还券商的交易量,也可能是一些其它原因,不管何种原因,都可以直接淘汰。
(二)
看该基金至少两年以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的前十大持仓的变化,一是是否经常变化,二是变化的个股风格是否一致,比如是否从价值股转为了成长股等,如果风格发生漂移,即便短期业绩表现还不错,也要特别留意和小心,需要进一步深度研究基金经理观点,风格发生漂移的原因,如果可以理解成追逐热点,并没有特别清晰的逻辑,则就需要考虑卖出,因为盈亏同源,下一次市场风格变化,在追逐热点时该基金就有可能左右打脸,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都跑输市场。
(三)
保持与基金公司工作人员的深度沟通与交流,了解除客观数据以外的信息;数据往往是冰冷的,产生好的结果与不好的结果的背后原因也不尽相同。通过与基金公司工作人员的深度交流,去佐证你的一些想法和判断,比如你通过沟通,了解到更多关于基金经理本人的真实故事,对于其做出一些投资决策的逻辑会变得更加具体,同时也可以判断其是否是一个有情怀,对基民真正负责的基金经理。这一点,近几年,一些基金经理通过主动给基民写信的方式,也增多了大家认知他们的窗口,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