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财百科

为什么你亏损的股票往往难舍难分?
阅读量:100     发布时间:2025-02-13 01:44:39

在投资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案例,盈利的股票往往拿不了多久,而亏损的股票确难舍难分。打开股票账户,一眼可见的满仓绿光。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买入股票的理由已经不成立了,却还是死死地抱着不放。从理性角度来说,如果持股理由不存在就应该卖出。然而股票市场是人参与的游戏,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人是不存在的,以下几个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会解答我们的疑惑。

先说沉没成本。这个概念说的是,人们已经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会让他们不愿意放弃,即使继续下去不见得会有好结果。就像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观影时候却发现这场电影极其无聊,但是为了不浪费票价,你还是会坚持看完。然而实际上,不管你看不看这场电影,你的电影票钱已经付出了,而坚持看这场你并不喜欢的电影反而会额外浪费你两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发现电影无聊就应该离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沉没成本效应让人不愿意承认之前的投入是浪费的,于是宁愿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期待有一天能涨回来,至少不会觉得之前的努力全都打了水漂。


再有,就是确认性偏差。当我们买股票的时候,看了某只股票走势不错,然后又看了不少网络上的大V分析,自己越看越喜欢,就觉得这个股票肯定行,于是就大举买入。结果股价却从此跌跌不休,承认自己判断错了可不容易。于是,我们就更愿意去找这种股票的利好消息,并有意无意忽视它的一切负面信息。经常见到的个股微信群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大家在某只不断下跌的股票中抱团取暖,忽视一切利空。


还有损失厌恶。人们对失去钱的痛苦远比得到钱的快乐要大。根据行为经济学专家卡尼曼的研究,获得100元的快乐远抵不上失去100元的痛苦。股票账户上的亏损通常会让我们感到痛苦,而通常都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很多人选择继续持有,哪怕只是自我安慰:“反正还没卖,亏的只是账面上的,不是真的亏。”这种心理让人们宁愿拖着不卖,期待未来能涨回来。


再说说过度自信。人们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在投资股票时,这种过度自信就会让投资者对当初买入理由自信爆棚,哪怕后来事实早已推翻了这些理由。他们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洞察力超群,对股价走势看得更准更远一些。曾在股市获利的老手,对自己的投资经验和眼光就更是深信不疑。盲目的自信让他们乐观得有些不着边际,总觉得自己没有判断失误,理性客观,永远正确。于是当股价一路狂跌,原本的购买理由已然不翼而飞,他们依旧固执己见,视而不见地继续持有,期望时间终会证明自己没看走眼。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为经济学中学到不少东西。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持有一只股票只是因为不愿意承认错误,或者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那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情绪左右我们的投资决策。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投资市场本来就是充满波动和不确定性的,保持冷静和理智尤为重要。记住,投资不仅仅是看准机会,更是要看清自己,了解自己,切忌自欺欺人。


---------------------------------------------

欢迎访问 手机端